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生涯規劃:你的自我探索開始了嗎

近日,30多名大四學生及剛入職不久的年輕人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參加了「生涯規劃工作坊」。這場在臨近畢業時舉辦的工作坊,為正處在職業追尋關鍵期的年輕人提供了一些規劃未來版圖的思路。
職業前景如同「大街小巷」變幻無窮
  「大家按每隊6人排成橫列,拉起手。」在主持人的示意下,參與者開始了「熱身」。
  既定隊形排好後,大家發現有兩人被擠到隊列之外。於是,這兩人成了當晚的主角,扮演了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
  遊戲規則是:其餘人員前後左右對稱排列,彼此之間保持與手臂同寬的距離。主持人喊「大街」,大家就橫列拉起手;喊「小巷」,大家就向左轉身縱列拉起手。貓和老鼠在不斷變換的矩陣中追逐,不能越過手臂設置的障礙,最終以貓抓到老鼠為遊戲結束。
  隨著主持人口令速度的逐漸加快,老鼠和貓的追逐也越來越激烈。終於,在大街和小巷變換的一個瞬間,老鼠躲閃不及,被貓抓住。
  大家鬆了一口氣,大笑之時,主持人解讀了遊戲的含義:「這個遊戲也可以說是人追逐職業的過程,Catch me if you can(如果你能,就抓住我),但這種追逐有時候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外部環境如同『大街小巷』一樣變幻無窮,很多因素難以預料。所以我們對職業的追求不僅靠努力,還要靠機遇和比較遠的前瞻性。」
  可不可以給你的人生設置一個目的地
  大家被分為三個小組討論自己的「十一」旅行計劃。
  有人要跟團去馬爾代夫,有人要結伴自助出遊,有人要去親戚同學所在地順便訪友,還有人要到曾經去過的一個小鎮故地重遊……大家興致勃勃地陳述自己的計劃路線、所帶物品、與誰同行等細節。
  主持人在討論告一段落時總結,其實旅遊計劃和生涯規劃有很多相似之處。二者都有目的地、實現途徑、前期規劃等一系列準備的過程。不同的是,旅遊是一個具體的短期計劃,而職業規劃則是人生的一個長期計劃。
  「那麼,可不可以如同旅遊一樣給你的職業生涯設置一個目的地,做一個職業規劃?」
  支持人提出,很多人大學畢業後,發現不喜歡自己的職業。因為剛找工作時可能比較現實:只要收入不錯就行,只要在大城市就行,只要找到工作就行。可時間久了會慢慢發現,這根本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如果要轉變,前期的積累都要丟掉,如果不轉變,又感覺很痛苦。
  「這就是一個『結』,如果沒有一個長期的規劃,很可能就如同一片沒有方向的水,隨波逐流,最後自己都不知道未來要流到哪兒。」主持人建議,儘管我們不能計劃細緻到哪年要達到什麼標準,但有一個明確的職業方向很有必要。至少應該考慮,我的擇業標準是什麼?除了現實目標,還有沒有其他的目標?當歸屬感、認同感缺乏時,我的人生道路在哪裡?
  在興趣島的指引下探索自己的職業道路
  「仔細瀏覽六個島嶼的特色,看看你最希望去哪座島嶼。」
  看著自己手上的小資料,很多人開始猶豫遲疑,這可是各具特色的六座島:A島美麗浪漫,充滿藝術氣息,很多文藝界的朋友來尋找靈感;I島空靈幽靜,居民追求真知,喜歡和來自各地的哲學家、科學家、心理學家交談;C島具有現代氣息,居民冷靜有秩序,善於組織規劃;R島自然原始,一派田園風格,居民以手工製作見長;S島溫暖友善,居民互助合作,重視教育;E島顯赫富庶,經濟高度發達,衣香鬢影,夜夜笙歌。
  5分鐘後,依據最喜歡的島嶼,大家組成「興趣門派」,然後陳述各自的理由:
  「我喜歡A島,這裡感觀內容豐富,輕鬆愉悅,又有強烈的藝術氛圍。」
  「S島所描繪的氣氛與我期望的比較一致,包容而接納。」
  「R島與現在的生活差距最大,動手機會比較多,有一種探險的意味。」
  「E島雖然現實,目的性較強,但這裡有先進的業態,我可以作為觀察者、體驗者在這裡生存。」
  雖然有的門派強大,有的門派弱小,但是,爭論起來可是各不相讓。大家都會在別人陳述的時候「拋去板磚」,在自己陳述的時候「得意非凡」。
  當然,也有的成員小聲提出:「似乎沒有能完全滿足我需求的島嶼。」
  主持人聽後笑著揭曉謎底:「大家進行的是霍蘭德的職業興趣島嶼測驗,R島的職業興趣類型是實用型,I島是研究型;A島是藝術型,S島是社會型,E島是企業型,C島是事務型。當然,有些人會認為沒有哪個島能滿足他,有人會認為這個島能滿足他大部分需求。」
  主持人說,在尋找職業的過程中,不要忽略其他角色。剛跨入某個行業時,很可能沒有特別完美的角色,可生命是有寬度的,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角色。有些人覺得自己不可能成為藝術家就放棄A島,我很贊成剛才一位成員說的,「A島可以成為我的背景,在這裡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是愉快的。」的確,無論什麼工作,只要開心去做,就很容易有成就感,把握了擅長的領域,就很容易擴散到你感興趣的領域。
  最後,主持人發給每個人一張表格,列舉了這六個島嶼代表的六種生涯興趣類型、喜歡的活動及職業推薦。在大家低頭思索時,她總結道:「做完這個測驗,無論你對未來更清晰也好,更困惑也好,都是一個探索的開始。」
  放開眼界我們的求職視野有多寬
  「把你們知道的求職方法說出來,以接力的形式每組說一個,然後循環。」主持人拿起粉筆開始在黑板上列舉。
  大家開始叫:「熟人介紹!」「找老闆自薦!」「網上簡歷!」「參加招聘會!」「實習!」「掃樓群發簡歷!」「看報紙招聘啟事!」「參加電視招聘節目!」「中介代理公司!」「專業會議上尋找機會!」「考公務員!」「自己創業!」……
  不一會兒,幾十種求職方式被列了出來。在某些方式被提出來時引起大家質疑:「我要是老闆,首先拒絕掃樓群發的,沒有目標嘛!」「電視招聘太不現實,只適合極少部分人!」「中介公司,不怕被騙呀!」……
  最終,「掃樓群發簡歷」、「中介代理公司」、「報紙招聘啟事」等被認為是最無效的求職方式,而「熟人、業內人士介紹」、「學校推薦」、「專業會議」、「實習」、「學校、公司招聘會」成為普遍認可的成功率最高的幾種方式。
  「如果一個人想做老師,那麼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實現?」又一個問題被提了出來。
  「學校!」「培訓機構!」「私人教練!」「研究所!」「社團!」「教育顧問!」「協會!基金會!」「拓展人員!」「家教!」「馴獸員!」……
  一位女生說:「對職業,我們瞭解得還不夠,以為學法律主要就是做律師,學外語主要就是做翻譯,不知道自己所學的專業究竟有哪些適合的職業。其實,大環境中的微小之物可能才是自己需要的,只是平時自己的眼界沒有看到。」
  「的確,想做老師都有這麼多實現途徑,其他職業也一樣。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適的目標和方法,提高求職效率。」
  主持人最後強調,我們不僅要瞭解外部世界,也要充分瞭解自我,興趣類型測試只是很小一部分,平時也可以做一些自我探索,比如網上測試、找職業規劃師咨詢、和業內人士聊天等。「職業規劃是一種自我探索的過程,改變計劃還是改變自己要依據實際情況做決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