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利率市場化下銀行兩翼求解

今年兩次降息對存貸款利率上下限的調整,已經帶來了明確的利率市場化的信號。負債端存款成本的上升和資產端貸款需求的下降,被壓縮的不僅是銀行的利差空間還有傳統業務的規模。

  此外,隨著經濟增長放緩,銀行信用風險進入暴露期,一季報顯示,上市銀行的資產品質開始惡化,不良貸款率拐點已現。銀行靠經營信用風險獲得溢價收入的模式,越來越受到內外部多重制約,未來,我國商業銀行將逐步成為投資型、財富管理型和交易型的銀行。

  負債和資產是銀行的兩只羽翼。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依靠負債的低成本和資產的高收益,但這種最傳統的吃利差的局面將難以持續。金融脫媒的趨勢和負債成本上升的壓力,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將倒逼銀行調整資產和負債的業務結構,未來,銀行的利潤模式必然改變。

  在這場深刻的變局中,因為當前的負債結構,商業銀行之間將出現明顯分化。如網點廣布的國有大行和以零售業務為主的招商銀行等,因擁有良好的個人客戶基礎,所受衝擊或相對較小;其他對公業務比重高(據相關機構依2011年年報統計,約有10家上市銀行儲蓄存款占比低於30%)的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則危機重重,因其貸款派生出來的存款佔據銀行負債的相當比重。

  銀行該如何保持資產和負債兩翼的豐滿?商業銀行需要開拓新的資產負債業務空間來面對“存貸雙降”,那就是開發替代性產品。

  負債方面,法定存款利率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並行,如同儲蓄資金的價格雙軌制。近幾年,銀行理財業務迅猛發展,反映了存款人從儲蓄保本到追求財富增值的意識流變化。存款和理財產品能夠相互轉化,理財產品已經成為可替代的負債工具,雖然,理財產品目前形成了幾萬億元的負債規模,但和銀行存款的體量相比,尚不足其10%的份額。未來,存款下降,發展理財型的非存款負債工具的空間仍然非常大。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理財產品迅猛增長動力主要來源於2011年的貨幣緊縮和存貸比的監管高壓,銀行的理財產品並沒有脫離高息攬存的角色。如果銀行能夠迎合存款人向投資者轉化的需求,成為真正的財富管理人,那麼銀行就把握了未來負債市場跳動的脈搏,存款利率上限無論怎麼立或者破,銀行都不必太擔心負債折翼。

  資產方面,粗放經濟轉型帶來的投資性貸款需求減少以及存款性負債來源的缺乏,特別是直接融資管道拓寬導致的間接融資比重下降,都會收縮銀行的信貸資產規模。銀行的很多大中型客戶都是具備發債資格的企業,在政策鼓勵和監管放行的形勢下,資金需求完全可以通過發債來解決,不需要向銀行貸款。在企業更多地選擇直接融資的態勢下,銀行必須投入更多精力轉戰債券市場。

  在今天中國的債券市場上,銀行間市場債券規模已經占到了全部債券市場規模的90%左右。簡單說,銀行要做的就是把信貸規模轉換成債券規模,把對公業務向投行領域傾斜。投資債券雖然收益率不如貸款高,但是資訊不對稱的風險更低,不佔用存貸比,更節省銀行資本和人力,維護和管理成本相對較低,而且具有流動性。除購買債券作為資產投資外,大力發展投資銀行業務,增加非利息收入也將迎來契機。企業在銀行間市場發債,從顧問、發行、承銷到二級市場交易,銀行擁有全程參與的便利。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比例還很低。今年一季度,國有五大行的淨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同比增長約13%,占營收比重為21%;股份制上市銀行同比增幅較大,平均約為60%,但僅占其營業收入的14%。在手續費和傭金收入中,對企業的承銷和顧問收入的比例更低,僅占兩成左右。從2011年報數據來看,16家上市銀行在此投行業務領域尚未形成顯著差距。不久的將來,這塊蛋糕一定會被瘋搶。

  並且,負債端發展理財業務,資產端發展投行和資金投資業務,二者聯繫緊密:理財提供資金來源,投行和債券投資提供更多的理財管道,還可實現資源和收益共用。

  對大多數銀行來說,一談資產負債結構的變化就必然涉及到戰略轉型,因為業務結構的調整就意味著內部資源配置的調整,意味著既有利益格局的變動。而在筆者看來,這個龐大的命題就是一個經營思維轉變的過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