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炒基金的22條軍規(2)

3、不預測
  每逢牛市,在電視電台的證券頻道節目上,在報刊的證券版面上,每天都會看到眾多專家在內的無數投資人在想方設法預測股市下個交易日、下周、下月、下季、下年的走勢。全球最偉大的投資人巴菲特和最成功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卻說:永遠無法預測股市,永遠不要預測股市。
  巴菲特說:「我從來沒有見過能夠預測市場走勢的人。」他在自己公司的股東大會上說:「對於未來一年後的股市走勢、利率以及經濟動態,我們不做任何預測。我們過去不會、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預測。」在他看來,投資者經歷的就是兩種情況:上漲或下跌。關鍵是你必須要利用市場,而不是被市場所利用,千萬不要讓市場誤導你採取錯誤的行動。
  事實上,如果那些活躍的股市和經濟預測專家能夠連續兩次預測成功的話,他們早就成了百萬富翁,越是活躍就越說明他們還是在靠預測為生。每次預測的結果總是表明:事前,預測總是很模糊;事後,很多預測專家跳出來宣佈他們早已預測市場會如何如何。
  馬克·泰爾曾經是「要想賺大錢,必須先預測市場的下一步動向」信念的虔誠實踐者,但他最終發現,在他結識的幾十位市場「權威」中,在市場預測上比自己高明的一個也沒有。而他見過的基金經理中也沒有一個擅長市場預測,而且他們幾乎全都不能穩定地為他們的投資者盈利。除非他們利用預測別有用心要利用你的趨勢。
  國外如此,國內同樣如此。在此輪牛市前,滬深股市持續5年的下跌,有哪個基金經理或分析師事前成功預測?無論是曾經經歷的大熊市,還是此輪暴漲,實際上,並沒有哪個基金經理事前成功預測到了漲跌的具體點數和準確時間,也沒有哪個基金經理可以成功靠波段操作獲利。
  如果一定要尋找規律,彼得·林奇的「雞尾酒會」理論妙趣橫生,這理論是多年來林奇在家裡舉辦雞尾酒會,聽離他最近的10個人談論股票時總結出來的。
  「在市場經過一段時間下跌之後,沒有人期盼它能再次上漲時,人們都不談論股市了。如果這時有人過來問我將怎樣謀生,我會回答『試試買點基金』。他們聽完後會很有禮貌地點點頭就走了。即使不走,他們也會很快把話題轉到即將進行的大選,或者天氣情況之類,很快他們就會同旁邊的一位牙醫談起有關治療牙斑問題。」
  當10個人寧願與牙醫談論有關治療牙斑的問題,而不願意與一位基金經理談論股市的時候,在林奇看來,股市極有可能出現轉機了。
  當股市已經開始反彈上漲15%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注意。林奇依然會告訴大家去買點基金,但新到的客人只會在去和牙醫談話之前,在林奇的身邊多逗留一點時間,只是為了和他談論一下股市有多大風險。這時人們談得更多的依然是治療牙斑而不是股市。
  「到了第三個階段,股市已經上升了30%,一大群興致勃勃的人整晚都圍在我身邊,而忽視了牙醫的存在。許多熱情的客人把我叫到一邊問我該買哪只股票,甚至牙醫也這樣問我。酒會上的每個人都把錢投在了某一隻股票上,並且他們都在談論股市的走勢。」
  「第四個階段,所有客人都簇擁在我周圍,但這一次是他們都來告訴我應該買哪只股票,甚至是牙醫也會給我推薦三五隻股票。當然這些股票仍在上漲。但當鄰居們都來告訴我應該買哪只股票並希望我聽從他們意見的時候,徵兆已經很明確——股市已經達到高點並且是到了該下跌的時候了。」林奇說。
  當然,「雞尾酒會」理論也並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只是在大牛市氛圍中,每個投資者會因為朋友、家人及同事的影響而嘗試預測市場。別人的成功投資故事會讓自己更相信我也能成功,但是別人可能只會談論自己的成功,卻閉口不談自己的失敗。而當前的成功可能導致人們因自負而承擔更多的風險。歷史上的幸運、當前的冒險結合起來,就會誘使投資者犯大錯誤。
  基金經理這樣的專業投資者也是如此,基金經理如果認為自己對市場波動有敏銳的嗅覺,適當選時進行波段操作,無疑將會提高收益並降低風險。但如果基金經理完全依靠選時獲利,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股市波動根本不能準確預測,選時操作不但很難獲利,而且可能早晚會讓你賠掉老本。

  4、不盲從
  巴菲特的良師益友,被稱為「華爾街教父」的本傑明·格雷厄姆曾講過一個寓言,來描述投資者因股市巨大影響力而產生的盲目性——一個勘探石油的人死後要進天堂,聖·彼得在天堂門口攔住他:「你雖然有資格進入天堂,但留給石油業者居住的地方已經爆滿了,我無法把你安插進去。」這一位聽完,想了一下提出一個請求:進去跟那些住在天堂裡的石油業者說一句話。聖·彼得覺得這沒什麼,就答應了。於是他對著天堂裡大喊一聲:「地獄裡發現石油了!」話音剛落,天堂大門頓開,裡面所有人都瘋狂衝向了地獄。聖·彼得吃驚之餘請這一位進天堂,但他遲疑了一會兒說:「不,我想我還是跟那些人一起到地獄去吧,傳言說不定是真的呢!」
  格雷厄姆通過這則寓言告誡投資者切忌盲目跟風。實際上,在大熊市或大牛市中,跟風總是蓋過理性思考,這是大多數人最終賺不到錢的鐵律。即使是那些受過良好教育並擁有豐富投資經驗的專業人士,遇到市場衝動也往往無法做到理性。
  金融學家用羊群效應來描述金融市場中的非理性行為——投資者趨向於忽略自己有價值的私有信息,而跟從市場中大多數人的決策。具體表現為在某個時期,大量投資者採取相同的投資策略或者對於特定的資產產生相同的偏好。
  巴菲特則用旅鼠的成群自殺來比喻投資者的盲目隨大流。旅鼠常年居住北極,繁殖能力很強,理論上一隻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萬隻後代。在平常年份,旅鼠只進行少量繁殖,但到了豐年,它們就會大量繁殖,使種群數量急劇增加。一旦達到一定密度,比如一公頃內有幾百隻之後,就會發生奇怪的現象:這時所有旅鼠都變得焦躁不安,開始四處亂竄,並且停止進食。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旅鼠會顯出強烈的遷徙意識,紛紛聚在一起,彷彿一聲令下開始沿著一定的方向進發,星夜兼程,一路狂奔衝向大海。
  巴菲特指出投資中的旅鼠行為就是「無意識的模仿同類的行為傾向,無論這樣的模仿是多麼的愚蠢」。美國的一位基金經理曾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機構投資者是群居的動物,我們觀察相同的指標,聆聽相同的預測,像旅鼠一樣,我們往往在同一時間向相同的方向遷徙,這種行為加劇了價格的波動。」
  事實上,基金選擇和動物的選擇並無二致。在寒冷的熊市中,持續低迷的行情,基金經理們也會抱團取暖,持有幾乎完全相同的防禦性股票,希望共同度過寒冬。在剛剛過去的熊市中,我們看到大部分基金都買入大致相同的防禦性股票,而符合這些基金選擇標準的防禦性股票又相當有限,因此每隻基金都持股有限,加上防禦性股票本身的特點,於是在那一輪熊市,相當數量的基金跌破淨值並曾長期在淨值之下徘徊。
  但羊群效應不僅出現在股市低迷期,上漲階段,基金經理同樣會盯牢一些大致相同的股票,抱團取利。儘管由於股市整體上漲,基金經理抱團同樣可以盈利,但其業績總體仍會輸於大盤。實際上,與普通投資者相同,孤獨同樣也會讓基金經理感到不安。投資那些不被市場普遍看好的,甚至受到其他同行排斥的股票,而投資成敗關係到基金以及基金經理本人的事業生死存亡時,更會讓基金經理感到不安。而投資與同行們類似的股票,即使業績不佳也情有可原,反正大家都是這樣。當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像旅鼠一樣盲目地跟隨市場追漲殺跌時,他們忘記了自己和前輩們為這個市場所付出的「血淋淋的代價」。
  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說:「如果有我不願買的股票,那它一定是最熱門行業中最熱門的股票。」
  所以,不管現在基金板塊紅得多麼耀眼,不要指望你的基金能跑贏大市;如果你真希望通過持有基金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認真去挑選基金經理,而不要只看這只基金今天漲了多少。
返回列表